船舶的发展历程
发布时间:
2023-04-25 11:49
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,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,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后,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。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、畜力和风力(即撑篙、划桨、摇橹、拉纤和风帆)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。
1807年,美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采用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“克莱蒙脱”号,时速约为 8公里/小时;1839年,第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蒸汽机船“阿基米德”号问世,主机功率为58.8千瓦。这种推进器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,因而被迅速推广。
1868年,中国第一艘载重600吨、功率为288千瓦的蒸汽机兵船“惠吉”号建造成功。1894年,英国的帕森斯用他发明的反动式汽轮机作为主机,安装在快艇“透平尼亚”号上,在泰晤士河上试航成功,航速超过了60公里。
早期汽轮机船的汽轮机与螺旋桨是同转速的。后约在1910年,出现了齿轮减速、电力传动减速和液力传动减速装置。在这以后,船舶汽轮机都开始采用了减速传动方式。
1902~1903年在法国建造了一艘柴油机海峡小船;1903年,俄国建造的柴油机船“万达尔”号下水。20世纪中叶,柴油机动力装置遂成为运输船舶的主要动力装置。
英国在1947年,首先将航空用的燃气轮机改型,然后安装在海岸快艇“加特利克”号上,以代替原来的汽油机,其主机功率为1837千瓦,转速为3600转/分,经齿轮减速箱和轴系驱动螺旋桨。这种装置的单位重量仅为2.08千克/千瓦,远比其他装置轻巧。60年代先后,又出现了用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联合动力装置的大、中型水面军舰。
当代海军力量较强的国家,在大、中型船舰中,除功率很大的采用汽轮机动力装置外,几乎都采用燃气轮机动力装置。在民用船舶中,燃气轮机因效率比柴油机低,用得很少。
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又为船舶动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。1954年,美国建造的核潜艇“鹦鹉螺”号下水,功率为11025千瓦,航速33公里;1959年,前苏联建成了核动力破冰船“列宁”号,功率为32340千瓦;同年,美国核动力商船“萨瓦纳”号下水,功率为14700千瓦。
现有的核动力装置都是采用压水型核反应堆汽轮机,主要用在潜艇和航空母舰上,而在民用船舶中,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没有得到发展。核电池的出现,解决了这些问题,意味着可以批量的制造核电池为动力的船舶。70~80年代,为了节约能源,有些国家吸收机帆船的优点,研制一种以机为主、以帆助航的船舶。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联合控制,日本建造的“新爱德丸”号便是这种节能船的代表。
2019年世界新船价格指数总体保持2017年以来的增长态势,年末新船价格指数为130点,环比持平。世界造船业三大指标总体呈现“一升两降”态势。其中,造船完工量9899万载重吨、3281万修正总吨,与2018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3.6%、8.6%;新接订单量6440万载重吨、2545万修正总吨,同比分别下降16.2%、12.2%;年底手持订单量分别为18637万载重吨、7660万修正总吨,同比分别下降10.2%、4.1%。鉴于造船完工量同比大幅增长,而新接订单量、手持订单量同比均显著下降,当前全球造船业仍处于市场需求不足、产能供给过剩的深度调整期。随着竞争进一步加剧,未来将有更多船厂破产倒闭或者主动压缩、退出造船业务,而通过合并重组来实现资源整合、优势互补和综合实力提升。
从全球造船竞争格局看,仍以中日韩三国为主,欧洲地区及越南、菲律宾等其他新兴造船国家市场份额较低。以载重吨计,2019年中日韩三国造船完工量之和、新接订单量之和、手持订单量之和分别占全球的95.3%、97.7%、94.5%。即便考虑到欧洲船企建造高附加值的豪华邮轮,以修正总吨计,中日韩三国上述指标也分别占到全球87.6%、83.0%、80.6%的份额。从中日韩三国竞争态势看,当前继续维持“三足鼎立”的格局。
2023年2月,全球装载量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.4万标箱集装箱船,在江苏南通建造完工并命名,成为目前世界上尺度较大的船舶之一。
上一页